快速了解ECFA是什麼?簽與不簽的利弊又是什麼?

快速了解ECFA是什麼?簽與不簽的利弊又是什麼?

作者:溫典寰  出處:Web Only 2009/04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2&id=37534

 

三次江陳會已敲定3項協議及1項共識,眾所矚目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竟未列入下次兩會協商議題,使得民眾看得霧煞煞、政府忙著一頭熱、部份企業又聽得許多疑慮,導致ECFA像洗三溫暖。到底ECFA是什麼?簽與不簽的利弊又是什麼?

 

3分鐘立即了解ECFA

 

Q1ECFA藏著什麼藥?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Agreement,簡稱ECFA)主要是推動兩岸經濟合作,並依據WTO考量兩岸經濟關係特殊性所做的規劃。協議提供兩岸間的經貿談判平台,用以解決重要的經濟議題。

 

為何要推動ECFA?主要是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經濟,受到嚴重威脅。台灣對外出口佔GDP七成以上,經濟成長最主要動能在於出口及出超。而近來國際間的經濟區域整合成為趨勢,國與國之間簽署區域貿易協定(RTA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多達230個以上,彼此間還互免關稅。自2010年開始,「東協+中國」、「東協+日本」、「東協+3」等自由貿易區相繼成立。因此,台灣若無法參與,出口競爭力將被削弱。

 

除此,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指出,ECFA目的在確保兩岸公平交易,將力行「四保」與「三不」。保就業、保出口、保台商與保傳產;也堅持不矮化主權、不開放大陸勞工,以及不擴大農產品進口。

 

Q2:兩岸簽訂ECFA 迫在眉睫,簽與不簽的利弊為何?

 

 

對於政府積極爭取簽訂ECFA,正反意見兩極。對產業而言,勢必衝擊農業與傳統產業。對企業而言,卻又可以降低貿易關稅,促進台灣和東協各國的合作關係。對台灣而言,總統馬英九認為,能打造成為國際企業的創新與物流中心,強化與保障台灣在中國與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

 

即使是陸委會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有六成受訪者認為簽訂ECFA,能促進台灣國際化。但是,也有兩成受訪者認為沒有必要簽。

 

1、簽訂ECFA4大優勢

 

第一,有利出口業與金融業ECFA能讓產值高達數兆元、列入「早期收穫計畫」的石化、機械與汽車零組件等出口產業,不受東協+中國、東協+3等零關稅影響,產業也不必外移。除此,台灣也有利於加入其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解除過去經濟孤立情形,立即受惠的產業還包括金融服務業。

 

第二,提升台灣商品長期競爭力。隨著東協+1、東協+3與各國雙邊FTA擴大實施,台灣可以依據ECFA與中國進行關稅減讓及市場談判,並與其它國家展開貿易談判、關稅互惠,確保台灣產品受到平等待遇

 

第三,保障台商權益。確保台商的投資、避免雙重課稅、智財權保護、商品檢驗檢疫與產品標準制定等在中國的權益。

 

2、簽訂ECFA4大衝擊

 

第一,失業危機到來。台灣對中國投資需要進口機器與原物料,雖然台灣出口增加帶動經濟成長,但恐換來失業危機。台灣工作機會愈來愈少、薪資成長有限、支出卻依舊,受薪家庭壓力更大。甚至對上班族而言,開放中國勞工來台,找工作更加競爭,也讓高失業率的現況持續惡化

 

第二,台灣商品在中國市佔率逐年下降。如今已低於美日兩國,如果台灣不計算關稅減免究竟可以換來多少經濟效益而簽署,未來恐付出代價。

 

第三,對少數產業有利,對傳統產業無益。目前各產業界發聲情況,較能享受到好處的僅石化、機械、紡織食品與IT零組件等行業。因此,哪些產業因此會受損,其實沒有講清楚說明白。

 

第四,簽署恐怕不能代表台灣企業能享受中國提供的優惠。許多企業認為與中國簽署經貿協定,能同等享受中國加入東協貿易體的優勢。但是,就像是台灣若與墨西哥簽署經貿協定,難道台灣企業就能與墨西哥企業一起享受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優惠?

 

整體來說,各行各業在後金融海嘯下求生存之時,簽訂ECFA對某些出口產業或許有助益。但是,相對的對某些弱勢產業無益。究竟如何協助弱勢產業升級轉型,是考慮ECFA的優劣之餘,另一個必須優先考量的關鍵了。

 

被過度簡化的ECFA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7.20 04:01 am

 

經濟部長尹啟銘昨天啟程前往新加坡,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貿易部長會議,但更受關注的行程,是他與中國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的「雙銘會」,會否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達成特定共識或進度。這是上周台股因ECFA可能延簽而暴跌後,經長再一次給予市場的希望,卻也凸顯政府過度簡化ECFA的問題。

兩岸洽簽經合協定,是去年4月底馬英九總統上任前,在拜會三三會時提出的。經過一番爭論,這項意在突破兩岸既無法是「國與國關係」、也不能淪為「中港模式」的第三條路,在今年2月定名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以英文名稱縮寫為ECFA,經濟部還以「產品出口免關稅,市場訂單坐直達,投資設廠留台灣,頭家伙計雙雙發」的四句聯,形容這項協議簽訂後對兩岸的效益。

不過,經濟部只一廂情願地提出ECFA的好處,ECFA的形式為何、如何協商又如何簽署、涵括那些產業項目等,政府官員目前的回應都是在打迷糊仗,僅在進度時程有無落後上打轉;甚至,還有些官員為了爭功及凸顯主導權,在尚未正式協商前即誇口兩岸已有共識,並點明比照大陸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架構,要求彼岸「多給一點」,我方則可以「多拿少給」。凡此種種,都過度美化ECFA的效益,也過度簡化ECFA的複雜,如此無助於政策的推動。

經貿協商是經濟、政治利益折衝的過程,政府自難暢所欲言,但不代表可以豁免向社會解說政策的義務。ECFA是對台灣經濟影響深遠的重大政策,從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區域經濟突圍、擴大台灣經貿舞台而言,我們原則支持與彼岸洽簽這項架構協議的必要性;但也疾聲呼籲政府,務實回應社會對ECFA的關注及期待,用民眾聽得懂的話、說民眾應該知道的事,並做能履行的政策承諾。

這些民眾應該知道的事,至少可包括:兩岸洽簽的ECFA,究竟是一步到位的全面自由化,還是先簽框架性協議架構、分次推展的階段性自由化?從經貿實務及國際經驗而言,分段到位較符合我方利益,也可避免因此過度依賴大陸,尤其我方洽簽主權等級程度低於FTAECFA,除了降低東協與大陸FTA明年實現的經濟衝擊外,更長遠的目標是在突破兩岸特殊關係對台灣與他國洽簽FTA的障礙;而分段可給予我方測試彼岸態度的機會,如果未獲善意也可及時踩煞車,亦可以此化解社會對台灣是否向大陸傾斜的疑慮。然而,政府卻連這一點也不說清楚。

再者,ECFA的洽簽範圍,是限於關稅減讓的商品貿易產業,還是要擴大到金融等服務投資市場的准入?這部分,政府也是含糊不清。如依東協與大陸FTA的經濟衝擊時效性而言,政府理應是將商品貿易當做主攻項目,再將金融服務相互准入、投資保障協定、商品檢驗相互承認協定等較複雜的項目納入後續協商議程;如此不只可加速ECFA的洽簽時程,也可讓金融監理備忘錄(MOU)與ECFA脫鉤。不過,或因內部各方要求放入ECFA的壓力擺不平,也或因經濟部的研究評估報告要到910月才出來,以致我方的談判策略拿不定主意,這或許才是ECFA總是處於非正式協商階段的主因。

另一個有待釐清的是,大陸一直有意以福建為主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做為ECFA的試點,我方態度模稜兩可,但已有一股力量在隱隱推動。ECFA是否應僅限於台灣與海西區的試點有討論空間,但政府應以更開放的態度與各界溝通。

2009/07/20 經濟日報】

社論-台灣出口規模何以降至韓國一半?

社論-台灣出口規模何以降至韓國一半?

2009-07-09 工商時報  社論

     財政部甫公布的6月份進出口統計傳來好消息,政府經貿高層大為振奮,皆認為出口規模創下近8個月最高,且資本設備進口也見回升,因此研判台灣經濟成長率會比預測值來得好。

     事實上,台灣6月份出口規模雖創下近8個月最高,但出口總額仍僅169.5億美元,出口年減率已連續第4個月超過30%。這樣的出口回升速度在全球主要國家裡,其實是相對緩慢的,尤其與我們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南韓相比,這半年來台韓的差距已愈拉愈遠。

     同樣6月,南韓的出口規模已回升至330億美元,台灣出口規模已降至南韓的一半,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若以上半年而言,台灣出口884.9億美元,也僅是南韓出口規模1,661億美元的53.2%。台灣出口在1993年還領先南韓,不過15年的時間,如今出口竟只及南韓的一半,尤其近年來彼長我消的情勢更為明顯。2000年台灣出口仍達南韓的88.2%,2007年降至66.4%,2008年續降至60.5%,今年上半年已降至53.2%。昔日同為亞洲四小龍,台灣外貿經常居四小龍之首,1971年出口規模還是南韓的1.9倍,如今竟只有南韓一半,令人不勝唏噓。

     若只觀察台灣自己的出口情況,我們聊堪自喜,今年以來確實一個月比一個月好,但若擺在全球比較,台灣出口回升的情況仍遠不及主要貿易國家。今年1至5月中國大陸出口的年增率-22%、1至4月美國-23%、歐盟-21%、南韓上半年-22%,台灣-34%,從這些數字可以清楚地發現,台灣在這一波金融海嘯下所受到的外貿衝擊,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嚴重。

     南韓近年出口所以能快速成長,而在此波金融風暴下衰退幅度又遠低於台灣,主因南韓出口產品極為多元化。南韓DRAM、面板的產量雖長期居世界第一,但根據南韓海關統計,南韓半導體占出口比重僅11%、液晶面板占出口比重也僅4.5%,反觀台灣這兩項產品占出口比重卻高達34%,此一比重明顯過高。南韓除了半導體、面板之外,汽車、電腦通信產品、石化產品占出口比重也分別在10%以上,船舶、機械出口所占比重也逾7%,均衡的出口結構正是使得南韓這十多年來能穩定成長,快速超越台灣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風聲鶴唳,但南韓船舶出口大幅成長33.6%、液晶裝置也成長5.5%,大大紓解了南韓經濟嚴峻的局面。

     我們必須指出的是,台灣經濟所以向少數幾項明星產業傾斜,實在是由於政府十多年來的產業政策使然。在租稅優惠吸引下,遂使得台灣的人才、資本全數向電子產業傾斜,從而造成半導體、面板兩項產品占出口比重高達34%。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產品占出口比重雖然這麼高,實際上其附加價值占製造業生產毛額的比率僅26%,顯示長期以來我國高科技產業雖創造了可觀的營收,由於多數關鍵技術仍仰賴輸入,生產型態仍以代工為主,至終創造的附加價值有限,如此的產業型態在景氣平穩時競爭力尚可,而一旦遇到景氣衰退時,其所面對的抽單壓力、成本壓力則遠在美、歐、韓、日之上,這也是何以南韓在6月份出口年減率已縮小至11.3%,但台灣卻仍高達30.4%的原因。

     政府當局在觀察經濟現象時,經常不自覺地流於短期的解釋而忽略長期的變化,因此當看到近幾個月出口規模升高、進口資本設備回升便認為情勢好轉,殊不知,若把時間拉長到一年、兩年、四年觀察,則明顯可發現台灣的外貿競爭力正快速滑落,這由台灣出口規模如今竟然落到南韓的一半即可明白。

     劉內閣近來正致力於服務業發展,這是一個極正確抉擇,但即令服務業發達的美、歐、日、韓,其製造業所占比重仍在兩成以上,從產業關聯表可以發現,製造業的產業帶動效果遠遠在服務業之上,少了這兩成,許多依附於製造業部門的服務業也將因此消失,由此看來,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仍是內閣不可忽略的議題。看到6月台韓的出口規模,內閣在興奮創下近8個月新高之外,似乎更應該看出台灣製造業發展的警訊。

Ciara Feat. Justin Timberlake – Love Sex Magic

害羞

鄭智化-星星點燈

現在小孩子也不是那麼好當的….

國小

國中

高中

 

我O型,我可以大魚大肉

全球中央 2009/06/08
這本由達達莫醫生(Dr. Peter J. D’Adamo)用英文寫的書,是作者繼承他多年研究血型與食物關係的醫生父親之後,以科學實證、臨床試驗及醫治病人的經驗,進一步指陳出血型與食物間的重要關聯性,以及依據不同血型,採取不同的飲食方式對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
【撰文/唐秉鈞】

今年2月從海外工作崗位退休返國前夕,小女送我一本《四種血型四種飲食》(4 groupes sanguins 4 régimes)的法文書,作為暫時離別的禮物。她在送書時表示,按照書中建議自己血型應吃的食物,身體已益發健康,並希望我退休後,也能依照書中所言,好好維護自己的健康。

這本由達達莫醫生(Dr. Peter J. D’Adamo)用英文寫的書,雖於1996年早就在紐約以Eat Right 4 Your Type的書名發行出版,但卻遲至2006年推出法文譯本後,才在歐洲國家受到重視。

初讀此書,就發現作者是繼承他多年研究血型與食物關係的醫生父親之後,以科學實證、臨床試驗及醫治病人的經驗,進一步指陳出血型與食物間的重要關聯性,以及依據不同血型,採取不同的飲食方式對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

不同血型吃同一食物 結果不同

達達莫在書中並直陳,並非所有好的食物都適合不同血型的人食用,換言之,並不是四種不同血型的人,在攝取所有好的食物後,都會獲得同樣的好處。

他指出,每一種血型的人有時會較其他血型的人易感染某些疾病,但經由適當攝取與自己血型相符的食物,卻能避免這種威脅;如再加上適合的體能活動,不但能擁有健康,也能減緩老化,並維持良好的體型。

生什麼病 跟血型很有關

對本書作者而言,血型本身就是攸關每一個人健康、疾病、長壽、身體活力與情緒的重要奧祕,也會決定疾病形成的或然率。

達達莫也指出,他的父親詹姆士‧達達莫(James D’Adamo)早已發現,同樣的減肥食物對不同血型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雖然有許多人從素食及少油的傳統醫治方式上獲得減輕體重的效果,但對有些人來說卻絲毫不發生作用,甚至會使得健康情況惡化,這也證明「某一個人的食物,很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

經過多年研究後,達達莫也證實,諸如A血型的人很禁不起食用含有豐富動物蛋白質的食物,但較能接受諸如大豆及豆腐等植物性的蛋白質;而食用乳製品卻會造成呼吸道及竇粘液的大量分泌;相反的,O血型的人卻能攝取動物性高蛋白質的食物,並從中獲得極大的好處。

他也提及,不少著作曾提及A血型的人與胃癌有關,而胃癌經常與較弱的胃酸有關連;因此,擁有較多胃酸的O血型人,似乎較易罹患與胃酸過多有關的疾病;而A血型的人,相反的就會在面對有關酸性不足的疾病時,較無法抵抗。

作者以他全家都屬A血型為例,聽從他父親的建議,食用蒸的蔬菜沙拉及豆腐等素食,攝取A血型應吃的食物與營養,結果令他極為滿意。

血型是演化的結果 O型最早 AB型是突變

達達莫解釋,血型的重要性主要在於它是人類演化的結果;其中O型(Origin)是最早的血型,A型(Agriculture)與農業一起出現,B型(Barbarian)是當人類移居至北部及天候酷寒之地時才存在,AB型是來自不同人類群體混合的一種較近代的血型突變。而每種血型所需要的食物與它出現的時間、當時的生活背景、地理環境及生存所需,都有密切的關係。

以O型是人類最早的血型為例,他指出,約在公元前4萬年就已發現。當時人類祖先以打獵維生,動物肉類蛋白質是營養的基本來源,這一階段O血型人類消化系統的特性已被證實,就是胃中必須含有大量的酸始能消化肉食。

由於在同一地區打獵競爭日益激烈,動物日益減少,公元前2萬年左右,人類狩獵的地區逐漸向外擴張,並向歐洲北部及亞洲移動。等到人口增加,動物愈來愈少時,就爆發戰爭或開始新的移民潮。

為因應新的生活環境,人類逐漸發展農業並豢養家畜,這種改變帶來新的食物來源,並造成這一時期人類消化器官與免疫系統的改變,較能接受麥類食物與其它植物,且更能吸收這些食物的營養,A血型也就從O血型轉變而來,開始出現。

B血型在公元前1萬及1萬5,000年時在喜馬拉雅高原出現。這一血型的基因突變主要是為使來自東非天氣較熱、土地肥沃地區移至較冷亞洲地區的人類,能適應當地天候。至於AB血型則是結合A型及蒙古的B型,存在年代只有1,000至1,200年而已。

O型人想維持體能 靠高動物蛋白質

根據他研究,O血型的祖先是獵人,不但擁有強而有力的消化管道,也有極為活躍的免疫系統,因此最好的生活模式是擁有良好的體能活動與食用含豐富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就如同他的史前祖先一樣。因為高體能的狩獵活動,身體經常需要保持在輕快的狀態中,而高動物蛋白、高脂與少榖蛋白(gluten)的食物,將可使身體維持靈活。

雖然,現代營養學家建議不要攝取太多動物蛋白質,因飽和性脂肪可能會造成心臟疾病與癌症,但達達莫卻指出,現今攝取的肉類油脂太多,O血型的人應食用瘦肉、雞與魚,且不要攝取消化機能尚未能適應的乳製品及麥類製品。

書中也舉例指出,對O血型人而言,食用麥榖蛋白及玉米會抑制胰島素的效能及減緩新陳代謝;紅白四季豆會阻礙卡路里的有效利用;食用捲心菜及花菜會抑制甲狀腺荷爾蒙;吃紅肉及肝則會促進有效的新陳代謝。

A型人吃蔬果麥類 神采奕奕 B型人免疫力好

針對A血型的人,書中建議,就如同開始定居耕種的祖先一樣,由於是最早的素食者,這一種血型的人的消化管道一般都較敏感,同時也需要多半是植物性食物的飲食,以維持削瘦及活力。

書中也說明,在新陳代謝上,A血型的人與O血型的人正好相反:來自動物的食物可加速O型人的新陳代謝並使他的情況更好,但卻對A血型的人造成相反的結果。達達莫指出,A血型的人也許已感覺到,食用紅肉會較攝取植物蛋白質更顯得無精打采。

他更指出,O血型燃燒肉類的養分就如同燃燒汽油一樣,但A血型的人只會將這種養分以脂肪的形式將它儲存起來,而其原因則是與兩種血型的胃的組成結構不同有關:O血型的人有很高的胃酸比例,很容易消化肉類食物,而承繼素食祖先的A血型人的胃中,胃酸卻遠低於O型,自然不易消化肉類食物。

因此作者建議A血型人吃的食物應基於少油、麥類及蔬菜等原則,並避免許多肉類食物及乳製品,以免造成不易消化、在體內儲存脂肪、增加消化道的毒素與抑制新陳代謝後果。

擁有強大免疫系統的B血型人,達達莫指出,較能對抗諸如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大部分的現代疾病,即使得病,痊癒比例也高於平均值。而適於該血型的動植物食物的範圍較廣泛。

A、B混種的AB型人 吃東西需特別注意

大致上,B血型的人仍需注意不要食用會阻礙有效新陳代謝的雞肉、花生、芝蔴種子及減緩消化與新陳代謝作用的麥類食品,且更需注意避免食用抑制胰島素功效與新陳代謝的玉米。至於佔人口總數5%,出現僅1,000年左右的AB血型,因其抗原增加許多面向,與其他三種血型都不一樣,且有時像A血型,有時像B血型,有時又像兩種血型的混合體,因此該血型的人必須特別注意飲食取向。

一般而言,所有對A與B血型不好的食物,對AB型也不好,但卻要注意會有例外。通常肉類對AB型會產生不易消化,並會在體內儲存脂肪且造成腸中產生毒素的結果;玉米則會抑制胰島素的效能,相反的,豆腐與海產食物可促進新陳代謝,綠色蔬菜可改善新陳代謝的效能等。

達達莫在書中指出,人類攝取的食物都會在血液的層面上產生化學反應,這些反應又視所承繼的基因而有所不同。令人驚訝的是,至今人類的消化與免疫系統仍較喜歡自己所屬血型祖先的食物。

吃錯食物 產生的毒素含致癌物

他說明,在人體血液中引起化學反應的過程,是吃下的食物,與一種被稱做凝集素(lectine)的物質有關,存在於食物中的這種物質對人體有利也可能有害;如吃下的食物含有與血型抗原不相容的凝集素,就會對準某些器官,並將相關血型細胞粘合聚集在一起,產生負面作用。

同樣的,病毒及細菌的凝集素也會特別對某些血型有害,並使這些病毒與細菌對屬於這些血型的人更具侵略性。換言之,食物中的一些凝集素只會侵犯某些血型。

依達達莫的說法,雖然95%自食物中吸收的凝集素會被人體組織壓制喪失作用,但5%的凝集素仍會停留或通過流動的血液,破壞紅血球與白血球,或侵犯消化管道。

他認為,目前人們應注意的是,必須要有良好的策略,有效避開那些會使你細胞粘合的凝集素,並依據自己血型列出應攝取的食物,因同一食物中的凝集素,對不同血型的抗原形態也會產生不同結果。

達達莫解釋,某些凝集素對某些血型的影響已在科學上被證實。他自己就曾分別使用臨床或實驗室的實驗,幾乎測試目前所有食物對血液的影響,並從顯微鏡中,看到血液細胞對從一些食物中提煉出的凝集素粘合作用產生的敏感反應。

他也指出,目前已可測出人體內凝集素的量有多少。當肝腸未能正確地使蛋白質新陳代謝,就會製造出一種叫做吲口朵(indole)的殘餘毒素,而由尿液檢查就可測出這一毒素的量:如能避免含有毒素的凝集素食物以及自己血型不易消化的凝集素,上述殘餘毒素的測試量的比例就會很低;相反的,如規則性地攝取菜餚中含量很多或不易消化的凝集素,測試量的指數就會很高,這也代表體內含有很高比例致癌物質。

吃對食物 病得少 活得老

只是,達達莫也說明,既使測試顯示,一種致癌物質的成份,對一個較易由凝集素的作用引起病痛的人具有高達90倍的危險性,但對另一個攝取同樣的食物的人卻不會有害。舉例而言,一個A血型的人吃鹽漬食物或是浸泡在鹽水中的食物,攝取的亞硝酸鹽(nitrite)造成的傷害,較其它血型受害的程度要超過90倍,主要原因是A血型的人特別容易受到胃癌的侵襲,以及對亞硝酸鹽的毒素影響沒有抵抗力。

他建議,採取適合血型的飲食,可使人擁有符合精確生物型態的營養,並使身體更有活力,而透過食用適合血型的食物及特定的運動,則能避免許多細菌及病毒疾病、減輕體重、並使身體結構逐漸去除毒素及脂肪,以對抗諸如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是肝病等可能會造成潛在死亡結果的疾病,同時減緩身體老化的過程。

達達莫在書中並依照肉類、植物、海產、乳製品及蛋類、油、堅果及種子、豆類及脫水蔬菜、麥及麥類製品、蔬菜、水果、果汁及蔬菜汁、辛香料、及其它飲料等分別解說適合哪種血型攝取或應儘量避免。

達達莫在書中也分門別類列出適合不同血型的各種食物清單以及應避免的食物,同時建議依血型服用需補足的維他命,與如何控制體能活動。

雖然作者對其血型與食物的研究成果極有信心,並指出,只要讀者嘗試找出自己的血型,並至少以兩周時間,按照他的飲食方式做實驗,就會有良好成果,但他也說,依據血型採取的飲食方式並非萬靈丹,而是為了重新建立免疫系統、新陳代謝時鐘,以及清除血液中危險粘合的凝集素,以強化人體的自然保護功能。

他並指出,根據他及其同業獲得的經驗,和已用這套方式治療許多病人的結果,可以確認,在目前,依據血型進食將是一種減緩細胞惡化造成老化病症進程的最佳策略。他同時強調,這套飲食方式將幫助健康的人維持健康,並能使病人感到有所不同,因為採用適合血型的食物,等於重新找到自然基因的律動與節奏。

侯文詠: 蔡康永﹐我挺你﹐你娘卡好。

蔡康永﹐我挺你﹐你娘卡好。
(2009-07-17 11:35:43)          作者:侯文詠
標籤﹕蔡康永 娘 侯文詠    康熙來了 文化   分類﹕臺北隨筆
康永為了在康熙說男生『娘』這件事應不應該在報紙網絡打筆仗。在我看來﹐這次我
非挺他不可。他和我當然是好朋友﹐但挺他的理由不是因為交情﹐而是﹐這次他說對
了。
 
先說說我的理由﹕
 
首先﹕字是符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是隨著時代、或解讀者立場
不同﹐不斷在變動的。
 
舉例來說﹕我們說人家『很會唱歌。』這是恭維。但到了明朝這樣說就不行。因為明
朝隻有樂工、妓女這個層次的人才唱歌給別人聽﹐說人很會唱歌﹐就是講別人低賤。
 
過去我在博客上讀到有女生被朋友說成『潘金蓮』﹐她覺得朋友罵她淫蕩﹐決定和朋
友絕交。但她的朋友是熟讀『金瓶梅』的人﹐她覺得潘金蓮是個聰明、敢作敢當的新
時代女性。
 
這事誰對誰錯呢﹖當然要看評論者對潘金蓮的認定是什麼。因此﹐我覺得這事情對錯
的成份少﹐反倒是誤解的部分居多。
 
回到我們的主題『娘』﹐大家應該也都同意﹕『娘』的定義不隻一種。我們說某個男
生很娘。明顯的﹐指喻的是這個男生的舉止像女生。這個部分的疑義不大。
 
但同樣的看法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解讀呢﹖這可以從三種解讀立場來看。大家可以先對
照下面三個選項﹐看看自己的潛意識站在哪一個立場。
 
(A)第一種解讀﹕負面解讀﹐認為說男人娘是嘲笑的意思。表示一、男人應該man。
這個男生一點也不man。他跟大家不一樣﹐他錯了﹐丟臉了。或﹐二、男人是更高等
的。被說成女人﹐是被眨低了。
 
(B)第二種解讀﹕零度解讀。沒有讚美、也沒有嘲笑﹐就隻是一種狀態的形容。表
示﹕一、男人man不man﹐娘不娘﹐這是個人的自由與選擇。無關好壞或﹐二、男人沒
有比女人高等﹐女人也不比男人高等。像男像女﹐沒有好壞高下。
 
(C)第三種解讀﹕正面解讀。覺得這是一種讚美。表示﹕一、男人應該有一點溫柔
、女性關懷﹐女人應該多點堅強、陽剛。大家往中性的光譜靠近。這是令人羨慕的事
 
(現在最流行、厲害的明星都是往中性這個光譜靠近的。還有中國傳統說的『溫良恭
儉讓』也是一種較女性化的美德。受歡迎的政治人物﹐馬英九、歐巴馬、溫家寶也都
相對的中性。)
 
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我不知道大家是的解讀是站在那一種立場解讀。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如果不站在第一
個解讀立場的話﹐『娘』是罵人的意思就很難成立了。
 
但問題是(A)果真就是唯一的真理嗎﹖這個立場固然比較接近傳統的認知﹐咋聽之
下﹐被別人說娘覺得不舒服﹐這也可以理解。但進一步細細思考﹐這個傳統認知真的
沒有問題嗎﹖
老實說我是不敢苟同的。
 
這個立場我不能忍受的部分是﹕如果我們容許有人靠著外在的膚色、性別、種族、語
言、貧富……來分別或眨抑別人﹐這就是戰爭、災難開始。面對這樣的是﹐我們當然
要站起來疾力對抗的。
 
對我來說﹐我更喜歡(B)、(C)的解讀立場﹐這和娘不娘沒有太大的關係﹐我喜歡
BC,隻是因為那裏面存在了人類對平等、互相關愛的想望。
 
有人覺得蔡康永在硬拗。但我一點都不覺得。我的好朋友蔡康永是一個很容易為真理
屈服的人(這點他真的是很娘。)但現在要他屈服的並不是真理。
 
我覺得康永在做的不是辯解﹐而是一種革命。關於把人推向更平等、美好、和諧方向
的一種寧靜革命。作為一個同志﹐有些話站在他的立場也許說不清楚﹐但我這個非同
志很樂於替他說。這是『人』的問題﹐無關同志不同志、男人或女人。
因此﹐站在這個立場﹐我要大聲說﹕
 
蔡康永。我挺你。
 
你娘卡好。
=======================================================================
呵呵…  感覺侯文詠先生鋪了一堆梗  只是想說最後的那一句話而已
再把蔡康永先生寫的文章的也一併附上
如果你在《哈利波特》裡 ‘你會直呼「佛地魔」? 還是你會稱「那個人」?
《康熙來了》節目裡’用到「娘」這個形容詞,繼續引起討論。尤其幾天前我在博客寫了
一篇回應 😦 當我說一個男生[娘]的時候 )
 這篇回應’再被眾家記者以或對或錯的方式轉述之後 ‘ 帶出了更多意見 ‘
一個以娛樂出發的節目’ 能夠激盪出這種比較有營養的討論 ‘ 是值得高興珍惜的事 ‘
各種意見中’ 有一派意見’ 認為男生可以溫柔 ‘ 但大家不該用「娘」這個形容詞,因為
這個辭’帶有負面歧視的意思’ 應該找些別的字來用 ‘這是很好的意見 ‘ 但我不同意 ‘
我的理由’ 寫在底下文章裡 ‘
我這次願意兩度花時間談這事 ‘ 因為我知道從小被嘲笑「娘」的男生’ 很多人成長得很
辛苦 ‘《康熙來了》雖是希望讓人忘憂的遊樂場 ‘ 但既然踩到社會的痛處了’ 我也不會
退縮 ‘
而且我繼續留在電視上的時間 ‘不會再有幾年’ 該講的話’ 應該把握機會講出來’
報告完了’
下面這篇文字 ‘ 同時也刊登在 2009/7/17 的 [ 中國時報 ]
標題 :
《  我還是會用「娘」字  》
 
《康熙來了》節目的主持人,也就是徐熙娣和我,因為使用「娘」這個形容詞,最近引起
一些討論。
有些人覺得「娘」這個字,充滿歧視的惡意,不該用。 如果覺得一個男生「娘」,應該
用別的字眼,像「溫柔」、「水」這些字。
 
我理解這樣的出發點,但我不同意這種戰略。
 
不用「胖」字,改用「過重」;不用「瞎」字,改用「視覺障礙」;不用「同性戀」,改
用「同志」;是啦,是有禮貌的多了,也絕對是文明進步的象徵 ‘ 但歧視的程度有因此減
輕嗎?歧視的本質有因此改變嗎 ?
這方面你問我的感受是很可信的 ‘ 因為我身在其中 ‘
 
歧視人的壞字眼,就像傷人的武士刀,你在刀上綁再多的粉紅蝴蝶結,刀揮出來還是一樣
傷人。
我的戰略是,你想將這把刀弄鈍? 那你就直接將這把刀弄鈍,綁蝴蝶結 ‘是弄不鈍這把刀
的。
 
老是不直呼「佛地魔」,改稱「那個人」,結果「那個人」就讓步了嗎?「那個人」只會
更囂張!
 
我另一個節目,《兩代電力公司》,做過好幾集「台客」的討論,當時 ‘說別人「台客」
,也是嘲笑歧視看不起人的意思,但我就是希望把「台客」二字’ 變成對一種特色的形容
,而不是躲開這個原本含著惡意的字,改用什麼「親切啦’本土啦」之類的蝴蝶結字眼。
《兩代電力公司》的「台客」系列播出之後,漸漸的,"台客音樂節"這些以「台」為榮、
以「台」為樂趣的活動出現了。我完全不敢居功,我只是說明: 這種事有成功的機會。
如果有一天,出現了「娘娘腔舞蹈大賽」、「娘砲男生音樂祭」,我相信那些從小在學校
被「娘」這個字困擾欺負的男生,會比較有可以認同的其他人物 ‘會比較有跟歧視者辯論
的依據 ‘ 會好過一點。
但如果照這次抗議我們的人的意見,永遠避開「娘」這個字,那「娘娘腔」這把刀,還是
會繼續囂張傷人的。
 
我不是以「無知」的狀態主持節目的。我清楚記得有兩次《康熙來了》,有算命師提到小
S可能會變成「孤單老人」,小S就假裝鬧脾氣不高興,幾次下來,我想到 :正在看《康
熙來了》的獨居老人們,看到這段’心裡一定會難過,所以我認真的對著鏡頭說:「孤單老
人的生活沒什麼好排斥、更不應該鬼扯是『遭到報應』,這個玩笑開錯了,我們以後不開
了。」
 
倒是前一陣子,有人惡語評論我的搭檔小S,在節目中’對外形出色的男明星「見獵心喜」
的表演方式。
天哪 ‘ 台灣男主持人在節目中’對美女「見獵心喜」的言行層出不窮,沒半個人說話 ‘小
S這位女主持人卻不可以對美男「見獵心喜」?台灣是倒退回去了講究貞節牌坊這種怪物
,不准女生表達喜好的 ‘ 性別觀念再次僵死的鬼朝代了嗎?
 
我當時確實有期望做性別研究的學者,尤其是女學者,會出面幫她說幾句話,平衡一下被
泡製過的所謂輿論’ 結果我沒看到,我挺失望的。我當時就已經納悶’覺得台灣討論性別
觀念的好習慣’ 怎麼退化了 ?
好在這次又出現了 ‘
依據我相信的戰略 ‘ 我還是會繼續用「娘」這個字,我也會繼續讓別人用「娘」這個字
對我,我在第一線承受刀槍,當然不是因為我喜歡這種滋味,我只是想證明「娘」呀、
「同性戀」呀,這些刀子,雖然一定會造成傷口,但砍得多了,希望刀就鈍了,不再那
麼一刀就砍死人了。
那些反對直呼「佛地魔」其名的人,我雖然不同意你們的戰略,但我希望我們都成功。
你們如果也願出力打仗的話,我盼望你們認真運用你們的戰略 ‘得到戰果’ 同時 ‘你們
也不必把武器對著我,因為我不是你們的敵人,你們的敵人是佛地魔。
 
我們的敵人是佛地魔。
 
=====================================================================================================
我順便也說明一下我PO這篇文章上來並沒有支持蔡康永先生和侯文詠先生的立場
只不過單純覺得   這兩篇文章  很有趣而已 
這幾年從大學到研究所一直到了當兵結束  我自己的感覺是
說話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如何說出不會造成對方誤會也不會讓雙方之間存有芥蒂的話語
又可以把心中的意思表達出來 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
尤其是在開玩笑或是吵架的時候 情緒管理更是相當的重要
 
當然菜和侯這兩篇文章是希望聽的人本身就要有很好的心理建設
但是說話的人是不是也應該考量到對方的處境和對方的成長環境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有時候說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
就像蔡康永先生說的一樣 如果知道說出去的話是把刀的話
不論它刀口是否有無鋒利
那為什麼一定要讓它出鞘了 ?

張學友 – 誰想輕輕偷走我的吻

蘇打綠 – 頻率

“魔鬼剋星" Ray Parker Jr – Ghostbusters

  

魔鬼剋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魔鬼剋星(台灣譯為魔鬼剋星,中國大陸及香港譯為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為1984年所推出的電影。電影中描述三位以科學技術研究鬼怪的大學教授,因久未有研究成果,被學校所開除而失業,他們以自已的本領,成立以科學儀器進行捉鬼的公司-Ghostbusters ,為市民們提供捉鬼的服務。在1984年推出後造成轟動,成為影史上第一部賣座破百萬美金的「恐怖喜劇」片。本片在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所選出的AFI百年百大喜劇電影(AFI’s 100 Years… 100 Laughs),名列第二十八名。比爾莫瑞在片中尖酸刻薄的形象,以及李察艾德蘭片中兩眼發青光的電腦特效都讓人印象很深。導演為伊凡瑞特曼(Ivan Reitman),劇本則由兩位主角丹艾葵洛(飾演雷蒙博士)和哈洛雷米斯(飾演伊根博士)共同完成。後來因為第一部很熱門而接連拍了續集。[1]

目錄

[隱藏]

[編輯] 主題曲

與電影名稱同名的主題曲「Ghostbusters」,是由Ray Parker, Jr.所譜寫並演唱的(第一部是他演唱),並且於該年八月十一號,獲得全美三週排行冠軍。而當年曾被提名奧斯卡獎的最佳原創歌曲。[2]

[編輯] 續作

由於該電影十分受到歡迎,而1989年推出了該系列的電影第二集- 魔鬼剋星II(Ghostbusters II),甚至在之後還推出了二部電視卡通劇-The Real Ghostbusters (之後改名為 Slimer! And the Real Ghostbusters) 與「Extreme Ghostbusters[3]。之後延生出數種與劇情相關的電腦與電視遊戲,甚至直到2009年,也就是第一部電影上映的25年之後,推出支援多平台的電腦與電視遊戲-Ghostbusters: The Video Game。而在2008年9月時,傳出索尼.哥倫比亞公司有意製作該系列的第三集電影的消息[4],之後IMDB上也出現了Ghostbusters III的網頁資料,可能在2012年推出。

[編輯] 主要演員

比爾·莫瑞(Bill Murray) 飾演 Dr. Peter Venkman
丹·艾克洛德(Dan Aykroyd) 飾演 Dr. Raymond Stantz
哈洛雷米斯(Harold Ramis) 飾演 伊根博士Dr. Egon Spengler
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 飾演 Dana Barrett
Rick Moranis 飾演 Louis Tully
Annie Potts 飾演 Janine Melnitz
William Atherton 飾演 Walter Peck
Ernie Hudson 飾演 Winston Zeddemore
David Margulies 飾演 Mayor Lenny
Slavitza Jovan 飾演 Gozer (voiced by Paddi Edwards)
Ivan Reitman 飾演 Zuul / Slimer (voice)
Ruth Oliver 飾演 Ghost Librarian

魔鬼剋星是我小時候最愛的卡通和電影之一 呵呵呵 果然我小時候就是個電視兒童 唉~

還有很多影集沒介紹過 以後有空再慢慢介紹  話說現在電是真的越來越難看了

就算有特效加持 還是沒有以前電視電影或電玩來的耐看   很米曹~

Previous Older Entries